朝代:唐朝
作者:魏徵
shuǐ néng zǎi zhōu,yì néng fù zhōu
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
古:仄平仄平 仄平仄平 ◆舟【下平十一尤】
今:仄通仄平 仄通仄平 ◆舟【七尤,ou,iu(iou)】
英:The water supporting a ship can also upset it.
【出自】:
(一)《荀子.哀公》篇,是荀子講述孔子與魯哀公的一段對話。魯哀公問于孔子曰:“寡人生于深宮之中,長于婦人之手,寡人未嘗知哀也,未嘗知憂 也,未嘗知勞也,未嘗知懼也,未嘗知危也。”孔子曰:“君之所問,圣君之問也,丘、小 人也,何足以知之?”曰:“非吾子無所聞之也。”孔子曰:“君入廟門而右,登自胙階, 仰視榱棟,俯見幾筵,其器存,其人亡,君以此思哀,則哀將焉而不至矣?君昧爽而櫛冠, 平明而聽朝,一物不應,亂之端也,君以此思憂,則憂將焉而不至矣?君平明而聽朝,日昃而退,諸侯之子孫必有在君之末庭者,君以此思勞,則勞將焉而不至矣?君出魯之四門,以望 魯四郊,亡國之虛則必有數蓋焉,君以此思懼,則懼將焉而不至矣?且丘聞之,君者,舟也;庶人者,水也。水則載舟,水則覆舟,君以此思危,則危將焉而不至矣?”
(二)《荀子·王制篇》中有這么一段話:“庶人安政,然后君子安位。傳曰:‘君者,舟也;庶人者,水也;水則載舟,水則覆舟’。”
(三)唐初魏征和唐太宗也多次轉引這樣的觀點。見《貞觀政要·論政體》:“臣又聞古語云:‘君,舟也;人,水也。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。’陛下以為可畏,誠如圣旨。”
(四)唐·魏征《諫太宗十思疏》:“怨不在大,可畏惟人;載舟覆舟,所宜深慎。”
【釋義】:“水則載舟,水則覆舟”,亦作“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”,簡稱“載舟覆舟”。意指事物用之得當則有利,反之必有弊害。比喻民心向背決定生死存亡
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句例:
中英句例:
我們需要記住中國那句老話 :“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”。
We need to remember the Chinese saying: "Water can float your boat -- it can also sink it."
讓每個干部和領導者懂得“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”。
Every cadre and leading official should know that "while water can carry a boat, it can also overturn it."
政府與民眾的關系猶如船與水的關系,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。
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public is like that of a ship and water. Water can keep the ship afloat or sink it.
漢語句例:
水能載舟,也能覆舟;食能養生,也能喪生。合理膳食,膾不厭細。食不厭雜,滋養身體。
萬千事物無一具有兩面性。正所謂“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”。這正如人生之路上的“絆腳石”一樣,總是阻擋著你的去路。然而,眾多的“絆腳石”聚在一起時,便成了人生路上的鋪路石了,奠定走向未來的道路。
民眾如水,水能載舟亦能覆舟;民意浩蕩,順之則昌逆之則亡。
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意思
1、原本出自唐太宗李世民說的話:舟所以比人君,水所以比黎庶,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。 可以看出唐太宗對君民關系認識深刻,認識到人民群眾力量的重要性。 2、美酒飲當微醉候,好花看到半開時。酒雖養性還亂性,水能載舟亦覆舟。——《增廣賢文》 意...
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是什么意思??
“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”原是魏征“納諫”的話,唐太宗李世民常用告誡后人,久之成了李世民的“名言”。這句話的含義很直白,就是把一個政權看作“舟”,而百姓是“水”。“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”的意思,大致等同于“得民心者得天下,失民心者失天下”。
本文圖片皆有版權,未經允許,禁止轉載,文章鏈接:
http://www.seeagt.live/view.php?id=76770